为什么清明要祭祖?这是我想到的最好答案

发布者:机电与汽车工程学院办公室发布时间:2019-04-15浏览次数:107

   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纪念祖先的传统节日,其主要形式是祭祖扫墓。清明节是祭祖扫墓的日子。几千年
来,人们在这个“气清景明”的节气中,进行“祭之以礼”的追远活动,为已逝的亲人、祖先,庄重地送上
自己的思念与敬意。
   
    中国人真的很重视祭祖。除夕、清明节、重阳节、中元节,这四个节日肯定要隆重祭拜一番。还有就是
冬至、大寒、寒衣节、下元节……中国人好像一年365天都在祭祖。中国人的祖先到底有什么法力,让子孙们
如此惦记?
   
    今天即是清明,不少人赶赴老家,加入到大的小的祭祖队伍。
   
    冯友兰说,人理智上知道亲爱的人死了就是死人。可是人心情感上,我们希望死人能够复活,希望有个灵魂会继续存在于另外一个世界。有时祭祖就像写诗,给“死亡”这件事加上了一个诗意的仪式,好让心里那份怀缅、感恩得以安放。
   
    《清明日龙门游泛》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     作者:唐朝 李峤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  晴晓国门通,都门蔼将发。

  纷纷洛阳道,南望伊川阙。       

  衍漾乘和风,清明送芬月。

  林窥二山动,水见千龛越。

  罗袂罥杨丝,香桡犯苔发。

  群心行乐未,唯恐流芳歇。


 
    有了姓名,我们才成为了自己

    人最初没有故乡,所谓的故乡,不过是祖先漫长流浪的最后一站。他们把定居下来的地方名作为自己的姓,有的将让自己生存的职业作为姓。
  
    前联合国执行局主席特委叟·莱特说:“中国人并非没有信仰,只是他们信仰的是自己的祖先而不是宗教人物,所以‘落叶归根’就是中国人的精神信仰、‘不给祖先蒙羞’就是中国人的奋斗目标。”
  
    记得小时候跟着长辈们踏青扫墓时,他们总会领着我去到这个那个墓碑前,讲着先人们的故事:这是你高祖父的二哥,中过榜眼;你太爷爷是香港卖茶叶的富商,当年抗战给国家捐了不少钱,建国那会儿就被邀请到天安门观礼……

    以前只觉得那些传奇的故事有趣,但也不懂大人为什么要讲。
    后来离开家,到了很远的城市生活。城市很大很繁华,但始终找不到一个能容下我的地方。下班后只能躲回自己的出租屋里,吃着一个口味的外卖,看着大同小异的综艺节目。
    常年漂泊人容易忘了自己从哪来、可以回哪去。这些时候却会想起那些故事。

    现在每当自己的姓名被喊到时,心里总会充满力量,因为这个名字带着祖先的祝福;又会感到有种使命在召唤自己,因为不想让祖先的期盼落空。
   

麦兜的妈妈去世前跟他说,“我没有离去,只是换了个地方,活在爱我的人心里。”

 

中国人祭祖,或许相信的不是鬼神灵魂,而是相信亲人对我们的爱是不会消失的,他们在我们心里留下的回忆,也不会消失。

所以就算去世的人什么都不知道了,还是希望自己的亲人在别的地方活得好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 

    怀缅先人,珍惜眼前人

    祖先最早在中国人心中的形象,跟他们生前一样,对我们有时严厉、有时疼爱。从前的人相信,不诚信祭拜,祖先会用厄运惩罚后人;对祖先好的话,家族才会兴旺。所以每年祭祖,人聚得特别齐,例如春节也未必能见到面的亲戚,好久没联系的儿时玩伴……这一天再忙,大家都回来了。

    在丰子恺记忆中,他幼时每年祭祖就是一件盛大的事,清明三天都去上坟。第一天上自家村里的“杨庄坟”;清明正日,同族五条村,租上两条大船,上“大家坟”;最后一天才是他们一家几口上“私家坟”。

他和其他小孩都不太懂祭祖的意义,觉得清明扫墓是一件无上乐事。他说别人借佛游春,自己是“借墓游春”。可以一整天在乡下游玩,一路采桃花、偷蚕豆,最快磕上头的小孩,大人会奖他一个鸡蛋,晚上跟大伙在船上吃上坟酒。

    有时候会想,“祭祖”也许在慢慢失去最初的意味,但我们依然不问究竟地一年一年地坚持回家祭祖,相聚在祖先前聊着家长里短,嘻嘻笑笑地分吃着祭拜完的贡品。

这不就是先人们想看到的光景吗?家族和睦、子孙满堂。

     仿佛并不是祖先的灵魂在保佑我们,而是一代传一代的信念,让我们生生不息地生活在这片故土上。其实祭祖,除了给冷清了一年的祖坟添件寒衣,更是想趁着难得的机会,陪一下还在身边的亲人。每年我在奠酒时总会想起那句诗,“一滴何曾到九泉”鼻头会感到遗憾、眼眶会有伤感在打转当我放下空酒杯、抬起头,可爱的亲戚围在一起聊着家长里短心又暖了,大家在一起的感觉真好。

上一篇:下一篇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