纷纷洛阳道,南望伊川阙。
衍漾乘和风,清明送芬月。
林窥二山动,水见千龛越。
罗袂罥杨丝,香桡犯苔发。
群心行乐未,唯恐流芳歇。
麦兜的妈妈去世前跟他说,“我没有离去,只是换了个地方,活在爱我的人心里。”
中国人祭祖,或许相信的不是鬼神灵魂,而是相信亲人对我们的爱是不会消失的,他们在我们心里留下的回忆,也不会消失。
所以就算去世的人什么都不知道了,还是希望自己的亲人在别的地方活得好。
怀缅先人,珍惜眼前人
祖先最早在中国人心中的形象,跟他们生前一样,对我们有时严厉、有时疼爱。从前的人相信,不诚信祭拜,祖先会用厄运惩罚后人;对祖先好的话,家族才会兴旺。所以每年祭祖,人聚得特别齐,例如春节也未必能见到面的亲戚,好久没联系的儿时玩伴……这一天再忙,大家都回来了。
在丰子恺记忆中,他幼时每年祭祖就是一件盛大的事,清明三天都去上坟。第一天上自家村里的“杨庄坟”;清明正日,同族五条村,租上两条大船,上“大家坟”;最后一天才是他们一家几口上“私家坟”。
他和其他小孩都不太懂祭祖的意义,觉得清明扫墓是一件无上乐事。他说别人借佛游春,自己是“借墓游春”。可以一整天在乡下游玩,一路采桃花、偷蚕豆,最快磕上头的小孩,大人会奖他一个鸡蛋,晚上跟大伙在船上吃上坟酒。
有时候会想,“祭祖”也许在慢慢失去最初的意味,但我们依然不问究竟地一年一年地坚持回家祭祖,相聚在祖先前聊着家长里短,嘻嘻笑笑地分吃着祭拜完的贡品。
这不就是先人们想看到的光景吗?家族和睦、子孙满堂。
仿佛并不是祖先的灵魂在保佑我们,而是一代传一代的信念,让我们生生不息地生活在这片故土上。其实祭祖,除了给冷清了一年的祖坟添件寒衣,更是想趁着难得的机会,陪一下还在身边的亲人。每年我在奠酒时总会想起那句诗,“一滴何曾到九泉”鼻头会感到遗憾、眼眶会有伤感在打转当我放下空酒杯、抬起头,可爱的亲戚围在一起聊着家长里短心又暖了,大家在一起的感觉真好。